「嚴格說來,每個人就是一人公司。… 但身為一人公司若想實現自主權,你就必須先成為自己核心技能組合(skill set)的主人。」— 《 一人公司 :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又重讀了《一人公司》這本書。之前讀的時候就讓我彷彿發現新大陸,裡面有許多觀念都讓我覺得很受用,也可以說是這本書更加堅定我想要離開公司上班一途,以一種雖然初期會不穩定但能更自主掌控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去嘗試接下來的職涯發展。
本書作者保羅·賈維斯(Paul Jarvis)原本是一名企業網頁設計師,在公司累積了他的專業技能和一定的案源之後,才走上獨自創業之路。他從創業初期就決定他不追求無謂的成長,而是有意識的將公司的運作維持在一人公司。
為什麼呢?
他在書中一開始就引用了一段話回答這個問題:「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持續成長』,偏偏這卻是傳統商業人士所渴求的事。但成長的目的是甚麼呢?牛津大學如此有名,它為什麼不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設立分校呢?一個擁有120位音樂家的交響樂團很成功,為什麼擁有600位音樂家的交響樂團沒有更成功呢?『成長』完全稱不上是有效的商業策略。」
當然很多企業有其保持大的必要性,但如果你選擇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或者自己創業,與其追求成長,有意識地保持一人公司的思維模式,或許是另一種選擇。因為成長雖然代表營收的增加,但同時也代表人員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流程的複雜、管理的難題,有時候還不一定伴隨利潤的成長,反而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忙碌混亂和金錢壓力的深淵。
作者提到,一人公司不只是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兩者最大的差異是:「自由工作者是以時間換取金錢,如果他們不工作就拿不到薪水。… 相比之下,一人公司更符合傳統的創業家定義。如果你是利用系統、自動化、以及流程來建立長期事業,那麼你就不是只以時間換取金錢。」
「舉例來說,無論你是創造實體產品、銷售軟體、或是在網路上授課,你的一人公司都可以在不需要為每筆交易投入時間的情況下,讓客戶和使用者購買並使用這些產品與服務。一人公司所關注的是擴大客戶、甚至利潤,但卻不需要總是以指數型成長的方式擴大員工或資源。」
書中有幾個觀念是我覺得特別受用的,分享如下
很多人嚮往成為一人公司,因為看似能掌握自己的生活與工作。但這個前提是建立在,你必須先擁有你的核心技能組合(skill set)。這裡有兩個重點:
(1) 「組合」表示是多個技能,而非單一技能,這樣在市場上能具備更多元的收入組合來源。
(2) 你的技能專業是達到有人願意為此付費的程度。
作者提到「在你希望用一套技能組合來實現自主權之前,你必須要先擅長你的這套技能組合。正常情況下,你不可能不在職業生涯初期投入一些時間,從事一份自主權、控制權、以及彈性都較低的工作,以磨練你未來需要的技能。」
這個觀念我是十分認同的。對於沒有太多工作經驗就直接跳入自由工作者的人,必須承受的風險是,你的技能和業界認識的資源都尚未累積足夠,可能讓自己落於削價競爭的窘境。再者,為自己工作或經營自己的事業,你會需要一個人處理很多專業技能以外的事情:談新的業務機會、提案、和不同公司的窗口合作、洽談合約等等。當你沒有先在受雇者時期累積這些軟實力,之後自己工作時就需要花更多時間摸索上手。
你有想過在公司上班時,為什麼很常會讓人壓力過大、焦躁,感到不開心呢?因為工作上充斥了太多讓我們痛苦的任務(有時候是覺得不對勁的任務但你無法說不)、讓我們不喜歡但不得不做的流程、報告或重工。
當你開始作為一個自由工作者或自己創業時,你想著我終於不用再忍受這些鳥事了,但很多時候你可能只是把你的老闆,變成你的客戶。為了賺足夠的錢、為了賺更多的錢,你不得不提高案量,然後發現自己一個人無法應付,接著招募正職人力,過一陣子為了支付提高的人事成本,開始接利潤很薄、客戶很難搞的案子。於是日子開始充斥著你不喜歡的任務,你也開始變得不開心。
回到最初為自己工作的原點,在開始思考「我能為市場創造甚麼產品?或者我能為市場提供甚麼服務?」之前,作者提到應該先思考的是「我想要甚麼樣的生活?」然後從你想像的理想生活型態去逆向思考回商業模式,這可能會成為你選擇要或不要接一個案子、要或不要發展一個商品、要或不要發展一種商業模式的考慮點之一。
一人公司和在企業上班的差別就是,至少我們在思考賺錢的技能組合和商業模式前,除了「利潤導向」,我們還能有自由先問問自己這會對我現在的生活造成甚麼影響和改變,而這個改變是我想要的嗎?
作者提到「如同我們應該質疑收入與員工的成長,是否真的是讓事情變更好,還是只是更變大而已,同樣的概念,我們也必須質疑,排滿行程,更忙碌的生活是一種更好的生活這種想法。」
當你是一人工作時,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工作機會或合作需求到你面前,對於機會我們一定都會想承接,但每個人的時間、專注力、資源都是有限的,學習去判斷哪些機會值得我們投入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則是要懂得保護你的時間表和有自覺的掌控你的工作量。
這個概念在另一本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中也有提到 (延伸閱讀:工作與閱讀|《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重點不是時間管理,而是專注力管理!)
作者提出一個值得參考的工作行程安排方式,他會盡量分批處理類似任務,以提高效率。例如:星期一和星期五是他固定專注於獨自工作的時間,他會盡量排除干擾,以專心進行需深度思考、企劃或製作等生產型工作。而盡量將會議、電話聯繫、面談等行程集中安排在一星期的某一天。
雖然在台灣的工作環境,或許是有些理想化,但能盡量有意識地往這樣的方向安排,我覺得會讓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之外,也會讓人工作的情緒較平穩,因為我們不必因為干擾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工作與工作之間切換。我後來體悟到,這也是讓人工作上情緒容易焦躁浮動的很大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職涯 |不是兼差、不是自由接案,關於複合式職涯,可以思考的三件事
推薦書籍《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
「像我這樣的女生」網站主筆。艾莉絲
數位行銷工作者 / 文字書寫者 / LGBT探索者/ 工作述癡迷者
七年數位行銷工作經驗,目前仍持續前行,喜愛文字書寫的感性與隨意,也著迷於工作管理的理性與效率。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沒有名片也能過得很好的綜合工作者。
追蹤我的 FB:Girls Like Me像我這樣的女生
追蹤我的 FB:日日有花
追蹤我的IG:girls.like.me_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