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續採訪過不少獨具風格的同志婚攝/性別友善婚攝 (相關閱讀:LGBT婚禮大小事),雖然每次都被這些幸福洋溢的照片氛圍感染而感到開心,不過在同志伴侶決定結婚之前,其實還是有蠻多現實面、理性面的事情,需要兩個人先好好討論的。
擁有豐富的同志伴侶諮商經驗的 High媽。心理師,就特別提到即便是婚前已經同居一陣子彼此很熟悉的同志伴侶,在真的進入婚姻後,通常還是會遇到所謂「角色設定」帶來的雙方磨合。或許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仍是在異性戀那套、充滿男性/女性刻板印象下長大的小孩,所以即便是女同志,在踏入婚姻後,比較偏T的那一方好像不小心就會自己套入「丈夫」的角色,偏婆的那一方則會自己套入「妻子」的角色。
「誰主內、誰主外,很多事情就會不知不覺進入雙方的角色設定,但很可能這些事不一定是我們喜歡的,或是我們有拿出來好好溝通過的。如果有了小孩,這個狀況就會更明顯。譬如說,女同志妻妻中,生下小孩的那一個,因為餵母乳等等的連結,好像更容易就被套入『太太』的角色,被期待要照顧小孩多一點。」
這時候,就很容易產生雙方的摩擦和抱怨。
有了結婚關係和單純的同居畢竟還是不太一樣,就拿最簡單的「報稅」這件事舉例,以前沒結婚之前,大家就是各報各的稅,結婚後,開始可以選擇是否要一起合併申報,如果計算後決定一起申報比較有利,那這個工作項目是由誰負責呢?逢年過節,費心雙方親人送禮這些事情,又要是誰負責打理呢?
「應該是說,結婚後兩人成為關係更加緊密的一體,很多工作項目沒有經過溝通,就會依照結婚前的慣性持續做下去,但可能有一方是不知不覺就負擔很多項目的,不代表他喜歡,或能夠一直無怨無悔地做下去。這時候,就需要伴侶雙方坐下來花時間好好溝通。」 High媽談到。
你覺得呢?你和你的伴侶,在婚前婚後有什麼不同嗎?
歡迎點選下方本集Podcast連結,收聽「艾莉絲」和客座嘉賓「High媽。心理師」針對此主題的更多討論喔~
「客座諮商心理師」High媽
諮商心理師,執業十年,專長婚姻/伴侶治療、LGBTQ議題,擅長LGBT伴侶諮商議題。加拿大國際情緒取向伴侶治療中心認證治療師,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亞太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理事。一個從空姐變成心理師的六年級女生,兩個小男孩的媽媽。
High 媽。心理師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ighmom40/
High 媽。心理師 最新著作《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https://bit.ly/33xOK61
「像我這樣的女生」網站主筆。艾莉絲
數位行銷工作者 / 文字書寫者 / LGBT探索者/ 工作術癡迷者
七年數位行銷工作經驗,目前仍持續前行,喜愛文字書寫的感性與隨意,也著迷於工作管理的理性與效率。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沒有名片也能過得很好的綜合工作者。
追蹤FB:Girls Like Me像我這樣的女生
追蹤FB:日日有花
追蹤IG:girls.like.me_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