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聽過一個說法?在愛情中,從來不吵架的情侶反而到最後往往會爆出更大的問題,因為不吵架不代表雙方對於相處沒有怨言,只是選擇默默隱忍,直到最後才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吵架並不一定是不好的,至少代表雙方有在溝通,但如何好好的吵架?卻是很多成年人需要學習和練習的課題。
伴侶心理諮商師 High媽特別談到,其實看伴侶的吵架模式可以從雙方在愛情中是哪一種依附關係去檢視 (相關閱讀:依附理論 |那些在愛情裡的不安全感,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 你是哪一種呢?),通常焦慮型和逃避型的組合,在情侶相處是很常見的模式,延伸到吵架的情境時,焦慮型的一方會比較容易急著要溝通、要答案,逃避型的一方則會容易因為對方的逼問而躲進自己的殼內,不主動回應。
在High媽諮商過那麼多對伴侶的經驗,會發現,雖然我們很難改變和伴侶吵架的方式,但比較好的模式是,如果逃避型的一方能夠適時的讓對方知道,自己的不說話並非在生氣或故意冷漠,而很多時候是自己正在思考這整件事情以及整理自己要如何回應,能讓追問的一方焦慮感下降一點。而焦慮型的一方如果在嘗試溝通幾次之後發現對方暫時無法好好說話,也能練習先離開讓雙方冷靜一些,再來溝通,通常能夠建立比較正向的互動模式。
無論是焦慮型或逃避型的人,在吵架的時候,我們都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只是焦慮型的人會把情緒外顯表露出來:生氣、暴怒、哭泣、傷心等等情緒,而逃避型的人並非沒有情緒,只是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太習慣用「不感覺」去面對很多事情,所以一時之間也無法清楚地表達自己感到憤怒/傷心等等負面情緒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呈現在外的,就是他們看似很冷靜、不想說話,或是習慣用「冷暴力」去處理衝突關係。
我們在依附關係中是甚麼類型的人,就會在吵架的第一時間呈現出該類型的反應,由於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很難改變的,但我們能做的,是持續練習我們第二時間的反應。讓吵架的過程能夠盡量降低衝突而達到有效的溝通。
像我就是一個標準的逃避型人格,我常常在吵架中會當機,面對另一方的追問會很慣性的把自己關起來,這時候需要讓對方知道我需要時間整理,等到自己整理好後再主動找對方溝通。只是因為從小已經很習慣用逃避的反應來處理關係,所以這樣的練習其實很難,而且很常出現的狀況是,當我準備好要和對方溝通時,我常常自己講到一半又會卡住。
你也和我有一樣的狀況嗎?
在這集的podcast,High媽心理師也會談到逃避型人格在吵架時這種突然當機的失語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想了解更多歡迎收聽本集podcast喔~
「客座諮商心理師」High媽
諮商心理師,執業十年,專長婚姻/伴侶治療、LGBTQ議題,擅長LGBT伴侶諮商議題。加拿大國際情緒取向伴侶治療中心認證治療師,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亞太情緒取向伴侶與家族治療協會理事。一個從空姐變成心理師的六年級女生,兩個小男孩的媽媽。
High 媽。心理師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ighmom40/
High 媽。心理師 最新著作《不溫婉又怎樣?崩潰媽媽一樣愛出暖兒子:0-8歲男孩的情緒引導練習》:https://bit.ly/33xOK61
「像我這樣的女生」網站主筆。艾莉絲
數位行銷工作者 / 文字書寫者 / LGBT探索者/ 工作術癡迷者
七年數位行銷工作經驗,目前仍持續前行,喜愛文字書寫的感性與隨意,也著迷於工作管理的理性與效率。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沒有名片也能過得很好的綜合工作者。
追蹤FB:Girls Like Me像我這樣的女生
追蹤FB:日日有花
追蹤IG:girls.like.me_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