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分享四本自己喜歡的書籍,涵蓋小說、散文、報導文學和商業類別。
《巴別塔之犬》是我很喜歡的一本小說。它講述一個語言學教授的妻子突然有一天從他們家後院的樹上跌落不幸身亡,唯一的目擊者是他們養的狗狗蘿莉。心碎的丈夫苦於無法知道自己妻子的死因,試圖以自己語言學的背景教導狗狗開口說話。
這並不是一本奇幻小說,所以狗狗當然最終無法開口說話,但是透過爬梳和妻子相處的過往點滴,語言學教授逐漸了解,即便是如此相愛的兩人,還是有很多地方是無法彼此了解的。作者以「巴別塔之犬」作為書名,「巴別塔」代表人類語言分歧、無法溝通的象徵。而落到現實生活,即便是說著同一個語言,我們又真能好好溝通嗎?
太多無法用言語傳達的、或者是不知如何傳達的、不想傳達的,那些幽微的情緒如碎屑散落在兩人的對話之外。所以我們總是講錯話、我們總是適得其反、總是不知道怎麼的吵架吵一吵就又失焦了。
我想到《美國女孩》的導演阮鳳儀,在編寫劇本時談到她特別注意對白之間的留白,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會把真正的心意、真正的感覺完整地講述出來,我們會講一些無關痛養的話來取代「我愛你」,講一些反面的話來取代「我需要你」,或用生氣來表達「我很擔心、我很關心你」。
有些時候,我們可以越過那些表面的詞彙,看見對方背後真正的心意,有些時候,則不能。
這或許是為什麼,同樣相愛的兩人,有些能一起走向最終;有些卻在不停的爭吵中走向分離。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生活、關於失去、關於愛的描寫。其中一段寫到丈夫失去妻子的痛苦⋯
「從蕾西在我體內占有一席之地的那一刻起,她便用她的色彩改變我看、我聽、和我品味的方式,因此現在我僅能勉強辨識這個世界過去和現在的差別。我說不出認識她之前的空氣味道,當我走在夜晚的街道時,也說不出這城市的氣味,我只有一根舌頭和一雙眼睛,而且已經很久沒有再信任過他們了。我沒有辦法說出任何關於迪士尼樂園的新鮮事,沒有什麼事是你不曾聽說或親眼見過的。我只能說,那個地方是我和蕾西一起去的。」
願我們都珍惜自己所愛之人,在還來得及的時候。
2016年出版的《臺北女生》是許菁芳滿30歲之作,寫我這一輩30歲從各地來臺北生活的女生,在20歲到30歲這一段時而脆弱時而充滿自信的日子,伴隨著愛情之於我們、社會之於我們、政治之於我們。
我記得初讀《臺北女生》的時候,我也剛好將屆30歲,工作上,開始覺得自己在重複、在被掏空,對於自己想追求的目標也開始動搖,感情上,剛結束了一段分分合合多年的感情。
人生,突然變得孤單而茫然。一個人吃飯看電影、一個人假日發掘新的咖啡店,一個人生日時去宜蘭參加音樂祭小旅行,然後在一個人的民宿房間浴缸中邊聽當時的張懸現在的焦安溥邊掉淚。
就在那個時候,我讀許菁芳的《臺北女生》。
讀她寫分手:「如果可以心電感應的話,我願意讓你知道我很好。我不想被任何人打擾,也不想跟任何人有牽扯,我蜷曲靜養,如穴居、呼吸、運動、讀書、看電影。沒有人來打擾我,沒有人進入我的生活,我一個人吃飯、旅行,看了好多新風景,去了好多地方(而且決心要去更多),在不同的天空和陽光下仰頭生長。我的生命越來越強壯,我繼續向前,踏步,再踏一步,緩慢也不停止,我的人生就不會失敗。」
讀她寫長大:「年歲長到這裡,突然才發現現在已經是過去想望的未來『希望我們都能長成如此那般的大人啊』這樣的話,已經不能再說。」
還有更多,她對於臺灣這島的愛。
她記錄的是,我輩30世代女子在人生路口的迷惘、焦慮和燃燒。小自個人的小情小愛,大至性別平權社會政治。她說:「這本書寫於二零零九到二零一六年,記錄著我以為沒有以後的以後。…但居然還有以後。…以後裡我們繼續愛,繼續奮鬥。」
2020年許菁芳再出了一本《甘願綻放》,寫的是《臺北女生》的以後了。以後的現在,我們都長成更懂得自己真正想望、更溫暖而堅韌的人。如果還沒達到,我也希望我是往那個方向前進。
2022年年初,歷經4個多月的世紀審判,號稱「一滴血就可驗病」的矽谷新創公司Theranos創辦人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被判定有罪。曾被各大媒體爭相追捧,封為「女版賈伯斯」的霍姆斯,被踢爆「一滴血、驗百病」的研發根本是一場精心策畫的大騙局。《惡血》這本書即是揭露整個不法事件來龍去脈的報導文學,由《華爾街日報》調查記者約翰.凱瑞魯撰寫。
報導文學令人著迷之處,就在於記者透過層層追蹤調查和文件的交叉比對,抽絲剝繭還原真相的過程,以及比電影情節更像電影的這些事件,卻都是發生在現實世界。
霍姆斯創辦Theranos時只有19歲,她如何能邊隱瞞驗血技術的失敗,邊持續靠「願景」募資,談到美國大型連鎖藥局Walgreens的生意,還讓公司市值一度高達九十億美元。
看完整本書,你也必須同意,霍姆斯除了是一個聰明人,也是一個具有策略和強大說服力的人。她在公司成立之初,最先想辦法拉攏的是「知名而重要的人物」,攤開Theranos黃金級陣容的董事會包括前美國財政部部長、國務卿與國防部部長等。讓投資人會不得不想這些人物都成為董事會了,這間公司一定不會有甚麼問題。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一個「年輕創業家獨角獸企業」的神話轟然誕生!
卻少有人注意到,一家醫療新創的董事會成員,卻幾乎沒有醫療相關背景的人。
讀《惡血》時,我總是會一直想到另一本報導文學《鯨吞億萬》,《鯨吞億萬》談的是之前爆發的馬來西亞前首相貪污弊案的幕後黑手劉特左 ,從大學剛畢業就開始長達十年以上的國家基金掏空弊案。掏空金額高達35億美元,錢被他拿來揮霍辦派對、結交好萊塢名人、投資拍攝《華爾街之狼》、買下音樂公司股權…
有錢人的世界果然是億來億去…
有一種人,就是說起謊言面不改色、坦然自若。而且對於潛在風險的承擔能力超高,一般人覺得不安、害怕哪天東窗事發的擔心,在他們身上似乎免疫。他們都能夠左右他人,讓別人一步步配合演出自己的劇本,不同的是,伊莉莎白靠的是她個人強大的領袖魅力;劉特左的魅力,則是錢,很多很多的錢。
為什麼10年以來在劉特左身邊的人都沒有質疑他的金錢來源?他知道,不管是名人、銀行家、會計師,只要你讓他們有錢賺,他們就不會去管你太多。
不是權力,就是金錢。
雖然他們做的事情不可取,也毫無道德可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人的心理素質都很強,而且對於達到目標的行動力與毅力非常強烈,強烈到他們會想出任何方法,不擇手段的要達到目標。
我想,我們可以學的是他們想方設法的行動力,不必學的則是他們的不擇手段。
「管理時間最大的敵人並不是休息,而是既無法好好休息,也無法好好工作。」—《原子時間》
當初會被《原子時間》吸引,是因為和一般強調早起、利用晨間時光的晨型管理書籍相較,本書作者則是分享如何有效利用下班後的晚間4小時,很符合我這貓頭鷹人的需求,可能也比較適合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但看完整本書,早上或晚上倒不是重點了,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最適的生理時鐘,找到自己一天之中的「高專注區段」和「低效率區段」比較重要。不像一些時間管理書籍打高空、談理論,這本有很多作者身體力行的時間管理方式。有很多觀念也是我自己很認同的,譬如說:
事後記錄
從「每日紀錄工作項目與時數」開始,盤點自己的時間應用狀況,以及從這之間找到自己較能高度專注的時間是在一天的何時,以及發現一天之內原來以為自己在工作但其實浪費了的時間何其多。
為不急但重要的事情預留時間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作者以身邊的基督徒或天主教徒朋友為例,認為他們都會習慣預留「星期天的禮拜時間」去教會,無論多麼忙碌。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認定,周日就是已經預留下來要上教會的時間。轉換到非教友的人身上,這段時間可能是要固定預留給家人、預留給自己人生其他想做的重要事情上。
因為有意識的安排,你才不會一直延後重要事項的時間。
喜歡的事認真去做,討厭的事讓它變簡單
工作裡總是有不可避免的討厭事,或者說你沒那麼愛做的事情必須去做。「如果同樣都要付出努力,對於討厭的事,無論如何都不要『為了追求完美』而拚,而是想方設法讓他做起來是快樂的。」
延伸閱讀:閱讀《 疫後大未來 》:回不去了,只能被改變推著往前的時代
「像我這樣的女生」網站主筆。艾莉絲
數位行銷工作者 / 文字書寫者 / LGBT探索者/ 工作述癡迷者
七年數位行銷工作經驗,目前仍持續前行,喜愛文字書寫的感性與隨意,也著迷於工作管理的理性與效率。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一個沒有名片也能過得很好的綜合工作者。
追蹤我的 FB:Girls Like Me像我這樣的女生
追蹤我的 FB:日日有花
追蹤我的IG:girls.like.me_0901